科研管理系统登陆
重庆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管理平台
项目申报系统 项目申报系统 项目申报系统 项目申报系统
中共中央西南局应对西南地区经济困难的经验研究
信息来源:重庆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 发布者:项目与成果办 发布日期:2017-07-05 15:42:59 阅读次数:

主持人简介:

刘洪彪,男,1964年生,重庆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重庆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党史、党建和政治学、公共管理的教学科研,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2项,主持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1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一、成果的基本情况

重庆大学刘洪彪教授主持的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共中央西南局应对西南地区经济困难的经验研究》,批准号10XKS0006;结项证书号20150840;最终成果为专著《中共中央西南局应对西南地区经济困难的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3月),课题组成员有:杜俊华、龚义龙、梁平、张新华、张谨。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目的和意义

1.共和国史是一门紧贴现实的新兴学科,开展共和国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应对严重社会经济困难采取的措施,在共和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段历史被称为“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深入研究并还原这段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资鉴意义。研究中共中央西南局应对大西南解放初期严重的社会经济困难的这段历史,是共和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微观研究,才能为宏观研究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和更加详细可靠的资料。

2.研究和总结解放初期,邓小平等中共中央西南局领导人面对西南地区城乡经济交流受到阻隔、工商业萧条、工业产品积压严重、众多失业人员要“吃饭”等经济困难局面,妥善处理好城乡协调发展的关系,通过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采取有效的措施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的经验。对于当今金融危机影响下,如何联系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主要内容

1.解放初期西南地区的经济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中国的长期战乱、国民党政府的横征暴敛,以及国民党在撤离大陆前的肆意破坏,并把大量黄金转运台湾,中国经济在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而在相对比较落后的广大西南地区,这种经济困难更是非常明显。此时的西南地区不仅工业经济萧条,一些工厂倒闭,失业人员增多,农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而且商业等第三产业也遭遇“寒冬”。

2.中共中央西南局应对经济困难的宏观举措。面对解放初期西南地区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西南局采取了应对严重困难局面的切实可行的措施。邓小平亲自主持关系全局的财经工作,建立健全战胜经济困难的组织机构,进行社会总动员,并采取稳定物价、整顿财政金融、财政金融体制的改造等许多宏观措施,西南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掌握了金融、财政、税收、价格、工商管理等重要财政经济领域,运用没收官僚资本后所建立起来的国营经济成分进行宏观调控,充分调动市场积极因素,发挥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积极因素,为解决西南地区经济困难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3.西南局应对经济困难的具体措施。解放之初,西南地区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烂摊子。面对严重的困难局面,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领导人认真听取党外民主人士所提出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各项建议,并根据西南实际情况发布一系列指示、布告、命令和办法,包括稳定城乡社会秩序、恢复调整工商业、农业政策和措施、商业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

4.西南局应对经济困难的经验与现实启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矛盾必将给执政党和政府带来诸多严重的挑战。然而,现实中无论多大的困难,也没有解放初期新生人民政权所面临的困难多、困难大。本文通过对中共中央西南局在解放初期为应对严重困难而采取的措施的研究,试图梳理出一些为应对现实困难而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三)基本观点和创新性

1.基本观点

(1)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中共中央西南局认真贯彻群众路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倾心听取党内外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宣传动员民众,坚定战胜严重经济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中共中央西南局通过建立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的统一战线,整合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共同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

(2)在应对经济困难时,政府通过采取货币杠杆、政策杠杆、法律杠杆等宏观调控手段与市场自我调节机制相结合的办法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邓小平明确地指出,搞活企业主要靠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自己;但是,政府也应有所作为,政府的作为主要是在经济政策、在宏观调控上下功夫。

(3)应对经济困难的经验:第一,应正确处理劳资关系。邓小平指出:“政府要以两利为原则,组织劳资协商会议,采取协商办法解决问题。一旦劳资双方说不通,应由政府出面调解,劳动部门要站在劳资两利的立场来仲裁。”第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邓小平提出了“城乡并提,以城市为主但又面向农村”,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工业品下乡。同时,通过贷款,提供种子,耕牛,组织农民积肥,组织互助组,变工队等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恢复与发展,为工业品提供市场支撑。第三,根据市场需求,搞活企业。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五类经济成分进行分类指导,力图克服“一刀切”的政策倾向。第四,积极解决企业资金问题和产品销路问题。第五,投资大型基建项目,借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复苏,恢复经济除了靠市场这只手外,还必须运用政府这只手,靠政府的宏观调控。第六,发展地方工商业,发展中小企业,活跃地方经济,满足人民需要。邓小平认为,解放初期的重庆地区恢复发展经济,必须多管齐下,充分发挥国营和私营、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优势。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复苏西南经济的千头万绪的工作中,西南局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扶助农业恢复生产。这些措施包括征粮、剿匪、建立农村基层政权、布置春耕生产、土地改革、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税收政策,等等。西南局依靠广大群众在解放初期迸发出来的生产热情、革命热情统筹全局,“十根指头弹钢琴”'使千头万绪的工作得到全面顺利开展,同时,各阶段工作又突出重点、有所侧重'使得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圆满完成。这是解放初期政府工作为今天留下的宝贵经验。

2.创新性

(1)历史研究创新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史料的开发运用。本研究运用了大量第一手的原始档案、报刊资料、实地调查资料等。

(2)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没有局限在单一史料分析方面,而是从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视角,注重区域与全局的结合,将西南地区的经济困难及其恢复放在1950-1952年全国经济恢复的大环境中,探讨中央与地方、不同地区之间的党委和政府在应对经济困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措施的异同,总结中共中央西南局在应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困难方面成效、成功经验及现实启示。

三、成果的价值和影响

(一)成果的学术价值

本成果在研究方法上,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视角,运用计量分析、图表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中共中央西南局应对建国初期西南地区严重经济社会困难的历史进行多学科、多维度研究,既加强了这段历史的研究,同时也为中共党史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将西南地区的经济困难及其恢复放在1950-1952年全国经济恢复的大环境中,探讨中央与地方、不同地区之间的党委和政府在应对经济困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措施的异同,总结中共中央西南局在应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困难方面成效、成功经验及现实启示。

(二)成果的应用价值

中共中央西南局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领导的中共西南局应对经济困难的经验,对当前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消费;产二品下乡解决产品销路;根据市场需求,对各类企业分类指导,防止政策“一刀切”;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劳资关系,“劳资两利、公私兼顾”、劳资协商会议、劳动仲裁等处理劳资关系的原则;根据形势需要,不断进行产品转型和创新等经验。这些行之有效且切合实际的措施对促进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C) Copyright Chongqi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5005762号
重庆大学 版权所有2012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邮编400044 技术支持:重庆巨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