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系统登陆
重庆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管理平台
项目申报系统 项目申报系统 项目申报系统 项目申报系统
陆航:以优秀教材促进学科体系建设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者:项目与成果办 发布日期:2016-07-19 10:35:57 阅读次数:

教材是人生的第一盏明灯,也是学生价值塑造的源头。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知识获取渠道更便捷、多元,使得教材所提供的信息量、准确性不断受到挑战。与此同时,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互动课程引发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挑战了传统教材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与呈现形态。

如何直面信息化社会和多元文化的问题与挑战,发挥教材建设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时代特点,加强教学资源与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和共享,丰富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许多学者认为,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对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至关重要。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就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材体系。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主体,近日,记者就加快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等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教材体系建设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与学科体系建设密不可分、相互支撑。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编写、出版和推广使用,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到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之中。”教育部原副部长李卫红表示,教材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充分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教材体系建设作为工程成果转化应用的关键环节。从目前工程已出版的各种教材来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这些教材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哲学社会科学高素质人才。

“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材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着力于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思想困惑问题,极大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当前,我们在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引领作用的同时,要提高其社会影响力,牢牢占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后备军,如果在学生阶段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没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重任。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通识课的育人功能,同样需要好的教材加以支撑。”韩震说,“我们要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提炼出来,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中。”

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

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借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甘晖表示,置身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徜徉在中华文明长河中,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养成到专业知识的掌握,我们如何引导大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久远和厚重,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思考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和精髓参与人类文明的对话,思考我们为人类文明的未来贡献什么,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面向未来敞开的命题。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本书的单枪匹马,不是一个学科的孤军奋战,而是一个体系的完整呈现。我们的教材要对全球格局有科学的梳理,以树“世界观”;对发展路径有清晰的规划,以立“人生观”;对追求取向有合理的指引,以展“价值观”。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学生、教师对数字化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认可度也不断加强。“教材体系建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从过去一本一本的教材变成为提供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成为立足国际学术前沿的时代潮流。”长安大学党委书记杜向民表示,教材体系要让大学生站在全球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地位,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自觉承担起文化复兴的重任。

“我们要立足中国实践,基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提炼中国思想、阐述中国思想,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通过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响亮地发出中国声音。”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说。

在探究中认同、反思与创新

甘晖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离不开对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历史挖掘,教材体系建设应充分展现中华文明鲜亮底色,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走出国门、被更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作为参考教材的重要路径。

世界上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有一个漫长的积淀和传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淘洗出自己的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这些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成为文化传统的基石。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的是有着“世界眼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传统优秀文化传人。西方文化这个“他者”的眼光,可以成为我们反思传统文化一面有益的镜子。通过科学评价国际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成果,弄清楚国外知识理论的产生基础和解释范围,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国际经验,最终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只有具备世界性的发展眼光,以及海纳百川的胸襟去面对应对,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只有那些既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又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避免教材建设的低水平、同质化重复。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说,“教材内容要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从中概括提炼出新的、能跟国际同行对话的新概念、新理论,建构中国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同时,减少学生与理论知识的距离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在规划、出版、管理、选用等各环节的有序发展,推动教材建设繁荣发展,最终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

(C) Copyright Chongqi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5005762号
重庆大学 版权所有2012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邮编400044 技术支持:重庆巨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