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系统登陆
重庆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管理平台
项目申报系统 项目申报系统 项目申报系统 项目申报系统
201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者:综合与基地办 发布日期:2018-01-19 17:51:26 阅读次数:

热点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入选理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的重大理论成就,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2017年学术理论研究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时间节点,之前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开,之后聚焦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主要关注点有:1.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核心要义、丰富内涵、重要特点、体系结构、重大意义、历史地位等展开研讨。2.全面把握、准确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分析新时代的实践基础、时代主题,探讨时代演变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3.围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等展开研究。

热点2.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入选理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认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这一命题,2017年学术研究主要聚焦如下方面: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集中探讨了逆全球化现象和西方自由民主政治危机,揭示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必要性、迫切性。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概括提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主旨,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及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尝试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围绕构建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展开。

热点3.民法总则的制度创新与理论阐释

入选理由: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件大事。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并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民事立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编纂民法总则激发了广大法学研究者饱满的研究热情,大批专家学者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到这项技术性非常强的立法活动之中,并从民法与哲学、民法与商法、民法原则与民事习惯法、民法总则与民法分则、规则内容与立法技术等多重维度展开讨论。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胎儿利益的保护、降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最高年龄标准、监护制度的完善、法人制度的完善、非法人组织制度、民事权利制度、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民事责任制度、时效和期间制度等。

热点4.《资本论》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入选理由:2017年是《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公开出版150周年。如何站在时代和理论发展的制高点,重新理解《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全面继承其理论遗产,系统挖掘其当代价值,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学术界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1.《资本论》的文本解读与思想阐释。学者们从宏观整体把握进入到微观细节解读,提出了一系列解读和阐释的新视角、新课题、新路径。2.《资本论》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学界围绕《资本论》基本原理对当代宏观经济运行的科学指导作用进行了多方探讨。3.《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创新。学者们通过深入探讨《资本论》及手稿,全面揭示了21世纪资本的运作机制,推进了对资本逻辑的当代批判。4.《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设研究。学者们充分挖掘《资本论》相关资源,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和路径。

热点5.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挑战

入选理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既为社会发展带来无尽便利和快捷,也延伸出诸多复杂的伦理、法律和安全问题。2017年,围绕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影响和挑战的研究,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大热点,学者们主要聚焦如下方面:1.对人工智能本质的探讨。包括人工智能的意向性问题、人工智能的概念框架问题、机器人行为的语境问题、日常化认识问题、人工智能的情感问题等。2.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包括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类、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异同以及人工智能发展的可能途径等。3.对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反思。对发展人工智能可能涉及的自由、正义、安全、责任等伦理学问题进行了探讨。4.人工智能与法律。研究多集中于知识产权领域,如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认定、法律责任承担等。5.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风险及规避。研判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可能面临的伦理风险、技术风险、军事风险,并在传统风险管理原则基础上对防范风险提出创新性建议。此外,还针对人工智能对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影响与挑战进行了探讨。

热点6.IP产业发展与网络文艺新形态

入选理由:随着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的热播以及由此引发的影游联动效应,“同一故事”“同一内容”产生多种形态的文化产品成为文化娱乐产品生产的新形态,IP(知识产权)问题由此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众多学者将其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1.“IP”的新含义。认为“IP产业”特指能够被后续开发的知识财产,其关键要素是粉丝经济、跨界融合生产、网络文艺、全产业链。2.IP相关理论问题探讨。研究IP在我国目前的概况、与域外国家知识产权的比较、IP资源的开发模式以及“X次元”问题等。3.IP相关产业发展。深度解析IP电影、电视剧、游戏等具体行业的经济收益、制度优化、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4.IP与大众文化、青年文化的发展。反思文化生产的现状,抵制资本狂潮下的IP乱局,确保大众文化、青年文化的良性发展。

热点7.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研究

入选理由: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海昏侯墓的发现与发掘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学术界对此展开了考古及相关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学者们通过对墓主身份的考证,确立了墓主刘贺的身份,并对相关传世史料记载进行了补充、勘正,使得已经定型的历史人物评价体系得到重新认识。另一方面,学者们通过对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的研究,充实了学界对汉代政治结构、经济制度、社会风俗的认识,使得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更进一步。另外,还有学者对海昏历史地理及江西区域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随着海昏侯墓出土简牍的清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如失传1800年之久的《齐论语》公布,将海昏侯墓遗址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的新成果将不断涌现。

热点8.未来教育与未来学校的发展图景

入选理由: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模式、方式、方法的深度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需要大量个性化、创新型人才,传统教育体系难以完全支撑这一需要。重新设计教育和学校,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成为国际共识,也是2017年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核心素养思考未来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2.探索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移动学习、混合学习、项目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等。3.分析未来学校教师角色的转变,认为其主要职责不再是传递信息,而转变为对信息的加工和链接。4.探讨未来学校的空间形态、组织特征。5.关注新兴技术在未来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如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学习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推送方案等。

热点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

入选理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受到中国经济学界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和热烈讨论。2017年以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学术界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问题: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内涵的界定。2.对《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体系结构等方面关系的研究。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研究。4.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不同基本框架。5.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批判性地借鉴和利用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方法、概念和理论,吸收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热点10.共享发展理念推动下的共享经济模式研究

入选理由:共享发展理念深刻阐释了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和发展成果的分配等问题,而共享经济则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实现了人民群众社会资源利用的低门槛和高效率,与共享发展理念内在契合。2017年,学术界针对共享发展理念推动下的共享经济模式的相关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1.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共享经济实质研究。包括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内在关联阐释;共享经济模式中“分享”和“使用”的多元解读;共享思想与其他社会管理科学要素的交互关系等。2.对不同共享经济模式及其影响的研究。包括如何利用第三方平台创造更高效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价值体系等。3.共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对共享经济模式创新中的发展障碍进行剖析,探讨制约共享经济发展变革的内在因素,对产业结构、生产效率、能源资源使用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前瞻性探索。


(C) Copyright Chongqi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5005762号
重庆大学 版权所有2012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邮编400044 技术支持:重庆巨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