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简介:
杜俊华,男,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助理,博士后。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省部级重大招标项目、省级教改项目、省级人才计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业务重点项目8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3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报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省部级社科三等奖、全国党校系统优秀党史成果二等奖、张静如党史党建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思想政治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影响力人物提名。
一、成果的基本情况
重庆大学杜俊华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一般项目《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危机的国际统战经验研究》,批准号11BDJ009;结项证书号20150843;最终成果为专著《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危机的国际统战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课题组成员有:刘洪彪、梁平、江志宇、吴侃。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目的和意义
1.国际统一战线工作是中共扩大国际影响、争取政治“话语权”和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其卓有成效的探索就是从抗战时期开始的:然而,学界很少有人专门系统探讨抗战时期中共的国际统战经验,从危机应对的角度对之研究的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该课题对于深化抗战时期中共的国际统一战线研究,推动党史研究“多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总结抗战时期中共应对危机的国际统战经验,对中国如何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也有重要的现实借鉴作用,最终通过课题组的努力,形成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
(二)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求同存异”的策略思想,初步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对外宣传和国际统战工作中。在这一时期,中共暂时搁置双方意识形态迥异的“异”,而抓住抗日的共同利益,积极开展对美、英、苏驻华大使,以及外国来华民主友好人士的争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加强了抗战时期中共与美、英、苏等国政府的接触和交流,促进了关系的改善,争取了外国友好人士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及抗日军队的了解、同情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
2.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统战工作,具有“民间外交”与“半官方”外交相结合的特点,这也是其重要的经验。因为中国共产党在此时不是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但是在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不同于国民党在抗战时期重点重视与美、英、苏、法等国政府之间的交往,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国际统战工作,既十分注重开展对美、英、苏等国驻华大使馆工作人员、来华的外国政府高官的国际统战,也十分重视开展对外国来华友好民主人士、文化人士、记者的国际统战。
3.战时中国共产党的国际统战工作与国内统战工作是密切联系的,是一个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中国抗日战争这个大局,应正确处理好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战时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国际统战工作,加强了中共与盟国的了解,对于制止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发动反共摩擦、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国内统战形式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4.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统战理论和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们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劳动人民建立国际联盟,到列宁的“均势”理论、“和平共处”理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到斯大林的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理论,再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际统一战线理论不断联系各国不同国情和不同时代的发展过程,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5.英、美、苏对中共的认识及采取的政策具有“实利主义”特点,中共应对危机的国际统战工作应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既联合又斗争,这也是中共应对危机的成功经验之一。尤其是对学界以前研究较少的中共对港英当局和澳葡当局的国际统战工作中的合作与斗争有较详细的分析。
6.高度重视开展对敌统战工作,瓦解敌军,壮大抗日队伍。这是中共在战时应对危机的国际统战经验之一。
7.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危机的国际统战五个方面的经验,是密切联系,互相促进的,对于当今开展国际统战工作和对外交往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和启示。
(三)基本观点和创新性
1.基本观点。第一,面对危机,中共准确判断和把握国际局势,并制定“求同存异”的国际统一战线策略和“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的方针。第二,国际统一战线应服务于抗日大局,应正确处理好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利用国际社会遏制蒋介石的反共活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三,民间外交与官方外交同时并进,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对外交往。国际统一战线应该是上层的,又是下层的;是政府的,又是民众的。第四,不断加强对外宣传。创办报刊,选用英国人林迈可任新华社英文广播顾问,让刘尊棋在美国驻重庆新闻处任中文部主任,邀请外国记者访问根据地等。第五,英、美、苏对中共的认识及采取的政策具有“实利主义”特点,中共应对危机的国际统战工作应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既联合又斗争。第六,应处理好独立自主与争取外援(不依赖外援)的关系。
2.创新性。在研究方法方面,课题组从国际政治学、文化学、历史学(思想史)和统一战线学的视角,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典型与一般结合法、分析归纳法,在丰富的档案资料、报刊资料和外文资料基础上,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课题研究者们把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统一战线工作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环境中,选取“远东慕尼黑阴谋”“汪伪国民政府”成立所造成的危机,以及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日军‘三光’政策使中共面临的危机”,探讨了中共国际统战工作所采取的策略、措施和成效,研究中共与英、美、苏在抗战时期关系的嬗变,总结其应对危机的经验及现实启示。
三、成果的价值和影响
(一)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国际统一战线工作是中共扩大国际影响、争取政治“话语权”和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其卓有成效的探索就是从抗战时期开始的。然而,学界很少有人专门系统探讨抗战时期中共的国际统战经验,从危机应对的角度对之研究的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课题对于深化抗战时期中共的国际统一战线研究,推动党史研究“多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总结抗战时期中共应对危机的国际统战经验,对当今中国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开展国际统战工作和对外交往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
(二)成果的社会影响
项目研究的阶段成果《论抗战时期周恩来领导的国际统一工作》是“第四届周恩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入选论文,并在小组讨论会上,向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以及中国著名高校的学者们交流。该文后经过修改完善,以《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中国化的探索》的文章名,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的权威期刊《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9期;阶段成果《抗战时期国共争取英国驻华大使之博弈》《抗战时期国民党应对国际环境嬗变的经验及教训》,分别发表在重要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求索》和《甘肃社会科学》上,被多名学者下载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