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系统登陆
重庆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管理平台
项目申报系统 项目申报系统 项目申报系统 项目申报系统
徐青森: 一定不要把高校智库建成高校的“孤岛”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智库》周刊 发布者:综合与基地办 发布日期:2016-12-23 09:59:21 阅读次数:

由南京大学和光明日报社共同发起主办的“中国智库治理论坛”,对于推进智库管理创新、引领智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教育部社科司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2014年,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见》,将高校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与党政智库、科技和企业智库、社会智库等一同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了建设目标和要求。在2016年公布的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中,有多家高校智库入选,一批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体现高校特点和优势的高校智库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起来。

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决策机制决定了各类智库的发展模式和特点,客观地说,党政智库仍然是我国各类智库的领头羊,坐在决策咨询服务的第一排。这是因为,很多党政智库及研究机构本身就是党政决策系统的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重大政策调研与评估、重要文件和领导讲话起草等任务,研究成果更为直接和有效地影响着各级政府的决策,在新型智库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在一些重大政策问题上容易形成团队攻关效应,持续发力。同时,这类智库的人员有着较强的咨政服务意识和较为丰富的咨政经验,在智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和企业智库研究领域专业性强,与实践联系紧密,反应速度快,资金相对雄厚,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内有较强影响力。社会智库是一支方兴未艾的力量,机制灵活、主动性强,特别是一些社会智库人员脱胎于官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和广泛的人脉资源,在国家智库建设大背景下有较好发展前景。

此外,近年来,外国智库正积极进入中国,以其国际视野、丰富经验,不断扩大影响,参与决策咨询、调研评估、中外交流等各种活动,成为智库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与上述智库相比,我认为高校智库有四大优势。

一是人才密集。高校拥有由63万名人文社科教师组成的人才队伍,这是我国智库建设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也是最庞大的生力军;

二是知识储备雄厚,拥有最为齐备的学科体系以及几乎涵盖所有重大问题研究的研究基础;

三是科学客观,与党政智库和社会智库相比,高校智库与政府保持适当距离,这使得高校智库更易于对政府决策做出客观分析,提出科学合理建议;

四是体制灵活,与党政智库和党校社科院智库相比,高校在创新智库运行和管理体制方面有着更多的操作空间。高校是一个相对复杂但又灵活的系统,体量足够大,能容得下各种不同类型的机构并存与发展,可以在高校内部创造智库管理的特区,为新型智库成长创造更为适合、有力的政策制度环境。可以说,在今天的中国,没有哪类智库像高校智库这样拥有如此齐备的基础和灵活的体制机制空间,因此,高校最有可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当前,要发挥好高校智库建设的四大优势,必须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是从宏观政策引导上处理好专业智库机构建设与发挥好高校智库作用的关系。在高校建智库,绝不等同于建立几家专业智库那么简单。高校63万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智库优势如何发挥?不能认为智库建设只是一小批智库专家的事情,每一个教师、每一个科研项目、每一家科研机构、每一个院系、每一所高校,乃至每一个学科都可以发挥作用。在推动建设一批专业化智库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调动更加广泛的教师的积极性来参与和支持智库建设。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不要把高校智库建成高校的孤岛,一小批人在干,其他人都在看,而且还不理解、不配合。如果这样,高校智库就真的成了孤岛,也就谈不上发挥高校人才和智力密集的优势。大家知道,在各类考核评价中,特别是在社会科学评价这个主观色彩很浓的领域,如果校内外的学术同行专家对智库研究成果不理解、不认同,那么会对智库作用发挥以及人才成长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在现实中,有些学校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推动专业化智库建设必须同调动全体教师积极性结合起来,激励大家共同发挥智库作用,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局面,为智库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防止智库建设的另一种错误倾向——标签化,搞贴牌运动,把任何发挥智库作用的个人、团队、机构都贴上智库的牌子,混淆专业化智库与具有智库作用的机构之间的区别。以学术研究为主的机构,咨政服务只是其各项功能中的一项,我们可以鼓励和支持其发挥好智库作用,但不一定非要把它改造成专业化智库,更不能随便挂一块牌子,把所有的成果都贴上智库的标签,搞出一批“四不像”。泛化的智库建设不能说是好的倾向,专业的智库要专,要少而精。

二是组织运行上,处理好智库与原有科研机构的关系。从近年来高校智库建设实际情况来看,有一批是新建智库,但更多的高校智库是脱胎于原有的科研机构,通过对原有科研机构进行改造和升级来实现智库建设的目标。有的是成功转型了,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也有的是不成功的,就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转型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专”字,首先体现在专业定位上。所谓专业定位,就是以专业化咨政成果,专注服务于党和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专心研究政府关心、人民关注的现实问题;“专”还体现在成果产出上,专业化智库不应追求论文和著作的发表,要以舆论引导、咨政报告为成果的主要形式,力求影响决策,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专”还体现在专业化的组织形式上,构建适合咨政研究的项目运行、资源配置、成果评价、宣传推广等新机制,这套新机制一定要明显区别于老机制,要在机构定位、组织管理、成果产出等方面有全新的理念和切实的举措,使之发生质的变化。

三是在管理体制上,处理好专业智库与依托院系的关系。院系是高校基本组成单位,是高校科学研究各项功能的基本载体,掌握经费分配、教研考核、导师遴选、绩效奖励等多种资源。高校专业智库机构和研究人员不可避免地要和依托院系发生紧密联系。理想状态的智库和院系关系叫做“相对独立”。首先是要独立,不能搞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如果智库与原来的教学科研分组分工模糊,自身定位不清楚,考核评价体系和标准没有特色,人财物没有任何自主权,甚至平时没有任何活动,只在写咨询报告时临时凑人干活,那么这样的智库就不能被称为专业智库。专业智库应当是相对实体化的,有明确的任务和定位,有稳定经费,有专职人员,有特殊的评价考核体系,与院系的一般教研活动有明显区别。其次,为什么谈“相对独立”?这是因为一旦绝对独立,让智库专家完全独立于教研活动安排之外,不参与学科建设等相关活动,高校智库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做不强也走不远,在这方面,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实行的智库和院校的双聘制度很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家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今天的论坛搭建了一个好平台,也祝愿这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取得丰硕的成果。

(C) Copyright Chongqi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5005762号
重庆大学 版权所有2012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邮编400044 技术支持:重庆巨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