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是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学术使命。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有不同的方式,也有不同的路径,但最为根本的还是面向实践,用实践创新来推动理论创新。其原因在于,“实践是理论之源”。正确认识理论的“源”与“流”,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理论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创新当然不可能离开理论的传承和探索,没有一定的学术积累和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但是,理论的传承和探索只是“流”而不是“源”,真正的“源”还是实践。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任何一种重大而有影响的理论的提出,都是时代和实践的产物,恰如黑格尔所说,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同样,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任何重大的理论创新从来不是从文本中解读出来的,也不是从原有的理论前提中推演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生发和概括出来的。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到列宁主义的产生,乃至中国两次重大理论飞跃的出现,无一不是依据不同时期的实践进行理论创造的产物。这绝不是轻视基本理论研究,而旨在说明应把理论与实践放在合理的基点上,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使创新的理论面向创新的实践。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面对变化的实践?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尤其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重点抓好如下方式或环节。
加强问题研究
创新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也是理论创新的过程。理论创新的价值在于,它能对社会发展实践中的各种重大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解答。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历史。离开了问题的提出和解答,也就封闭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道路。从我国的具体实践来看,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前所未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们发展的背景不同、发展的起点不同、所处的国际地位不同、发展的诱因不同、推进的方式不同,因而导致我们的发展逻辑不同,所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也颇为特殊。尤其是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我国正进入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艰期、矛盾的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其中不乏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办法和答案既不在“本本”里,也不在原有的发展模式里,而是在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这些探索客观上要求理论创新,要求我们必须切入实际、实事求是地去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得出新概括、新结论。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使问题得到正确的分析和解答,另一方面使理论得到创新和发展。事实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分析、回答改革开放以来各种重要问题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分析和探索不仅体现了它的创新性,而且体现了它的理论穿透力和影响力。
要有效地推进问题研究,应当对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式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从研究问题来看,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亟须选择理论研究的对象和重点,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抓住了大问题,也就抓住了“牛鼻子”。就研究方式而言,也需改变以往长期形成的“原理加例证”和“问题加注释”的研究方式,使问题真正进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既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答,又通过新阐释和新概括推进理论自身的发展。
加强道路探索
关注中国的发展实践,必须重视中国的发展道路。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什么道路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道路与理论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中国道路的开创;反之,没有中国道路的探索,也就没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国道路并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发展、开放的过程。它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基本途径,但今后具体怎么走还需要不断探索。这离不开理论的创新与指导,即实践赋予理论以重大使命。
道路的探索必须注重对“时”的把握。这里所讲的“时”既指“时代”,又指“时间”。就时代而言,虽然时代的发展特征和表现形式已千变万化,但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来看,则时代的根本性质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于时间而论,在探索具体发展道路时,不能把眼睛仅仅盯在“现在时”,还要紧紧关注“将来时”。换句话说,在考察和探索发展问题时,需要有超前的眼光,不仅要看到目前的发展状况,而且要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要看到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要看到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要通过对未来发展的研究,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道路探索上,我们要有一种“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不但要看到过去走过的路和现在正在走的路,还要看到前面将要走的路。这就要求我们突出理论的前瞻性。所谓前瞻性,就是要对未来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新问题有基本的预见和把握,并通过深入研究来形成新的指导性理论。因此,理论的前瞻性突显了理论的创新性。唯有创新,才能引领未来。
加强经验总结
面对当代中国的实践,必须关注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经验。中国在创造世界奇迹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中国经验”。对这些经验加以认真总结,也是理论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成功的经验往往含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因而对某些规律性因素的提炼、概括,可以上升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从经验上升到理论,一方面对经验可以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另一方面对理论本身也是一个创新和发展,如通过经验的总结可以提出新的理论观点,补充原有的理论,修正和完善某些理论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验固然是中国的创造,但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探索的重要成果,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因而又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因此,我们的研究不仅要强调中国经验中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更要通过经验总结将其进一步升华,凸显其对解决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只有这样,中国经验以及相应的理论才能走向世界,扩大其影响,展示其魅力,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加强智慧提炼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智慧不等于知识,它既与知识密切相关,又高于知识,它是人们正确辨析、判断和处理事物能力的最高体现,是人们创造、发明能力的突出反映。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不仅创造了丰富的中国经验,而且形成了特有的实践智慧。这种实践智慧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首先是独特的实践辩证法和改革发展理念。比如,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有关认识、解决现代化建设中主要矛盾和重大关系的思想——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先富与后富的关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认识和处理,就充分体现了实践辩证法的智慧。又如,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渐进改革、“一国两制”、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新发展理念等策略和理念,就是明显的实践智慧。其次是独特的思维。随着改革发展的日趋深入,近年来全党上下所强调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等,就是思维上的新发展、新创造,是实践智慧的展现。这些智慧体现在实际工作中,便会形成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发挥其重要指导功能。最后是群众的创造智慧。群众永远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发展,自始至终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开创性探索和创造性智慧。中国道路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群众的探索实践和集体智慧。正是这些先行探索、试验及其示范作用,逐渐形成大规模的实践,进而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国化的道路。总的说来,这些在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智慧,在任何理论教科书中都是难以找到的,只有在实践这一大课堂中才能学习和掌握。因此,加强对这些实践智慧的提炼、概括,进而变为新的智慧,对于新形势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