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系统登陆
重庆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管理平台
项目申报系统 项目申报系统 项目申报系统 项目申报系统
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信息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发布者:综合与基地办 发布日期:2022-05-05 11:19:57 阅读次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靠教育。高校是培养人、造就人的重要供给主体,其首要职能、本质职能是人才培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特别提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反复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高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人,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新人,其首要觉悟与意识在于保持社会主义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新人的培育,“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高校要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强阵地,特别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理直气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于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要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阵地作用。要推动设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本科专业方向班,开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概论课,科学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教学课程群。要配齐建强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全面落实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要始终遵循“八个相统一”的原则,着力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实现形式创新与内涵建设的有机协调。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立德树人的职责。只有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才能真正形成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协同效应。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要求和重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工作体系,润物无声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去。要提升广大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关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根本标准,培育更多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

发挥校园新媒体矩阵的积极作用。高校新媒体矩阵是传播高校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载体。新媒体矩阵能够激活高校思政工作,增强理论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传播范式,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以生动话语、时事案例、热点话题,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遵循内容为王的传播原则,深化“互联网+”思政工作改革,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始终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要注重网络空间的阵地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占领网络空间,牢牢掌握思想引导与价值引领的传播制高点。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人,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着眼点就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时代新人确立了政治方向、道德规范。高校要坚持不懈引导广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加强时代新人的品德修养。

强化教育引导。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就在于教育引导。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和实践要求融入课堂教学,以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与回应现实思想困惑为着力点,讲好“开学第一课”“形势与政策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尤其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标准,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要综合运用多种文化形式,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文艺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聚焦实践养成。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实践养成。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体系,强化课内实践教学,优化校外实践教育,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渠道。要构建多样化实践活动,以学分制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要引导党团学组织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工作,开展贴近学生群体特点、思想需求、生活情境的具体实践活动,提升党团学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

加强制度建设。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在于制度保障。要不断完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制度政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高校建设和治理工作,体现到教育、管理、服务的全过程。要不断完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不断完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制度,加强对课堂教学、网络媒体、校园广播、校园刊物等的制度化管理,确保始终传播社会主流价值。

坚持以全面发展的理念培养人,在增强本领能力上下功夫

广大青年与党和国家共同成长进步,承载着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时代新人”应当以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为目标,特别是要具备创新精神、过硬本领和国际视野。高校要赋予青年学生必备的知识智慧和能力素养,在追求人生理想的不懈奋斗中助力国家建设,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成就自我价值,做走在新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培养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这就要求高校更多地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为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队伍贡献力量。要鼓励青年学生解开思想束缚、打破条条框框,用创新方法解决问题,用创新理念规划未来。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关键能力。要营造宽松、包容、和谐的育人土壤,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让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青春年华中最绚丽的光彩。

夯实过硬本领。当代青年是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在青年学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高校应当赋予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底气和能力。“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过硬本领是当代青年成为时代新人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适应党和国家对时代新人的标准要求,瞄准国际竞争的关键核心,优化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让青年学生扎扎实实地打牢知识根基,强化基础研究和拔尖人才培养,助力青春的风帆破浪远航。

拓展国际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时代新人应当具有世界格局和国际视野,具备国际交往能力。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要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各国教育造成不同程度冲击的背景下,深化与外国高校、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理念、中国力量、中国方案。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供给多样化,满足青年学生不出国门享受国际化教育的需求。

坚持以优良校风学风陶冶人,在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校风和学风可以影响高校思政工作的水平,同时能够反映高校思政工作的成效,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治理有方、管理到位,促进时代新人的综合素质发展。

培育优良校风。高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域。校风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熏陶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行动。高校要将形成正确的理想观作为校风建设的基础,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相结合。要将形成正确的本领观作为校风建设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真才实学,成长为堪当时代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要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作为校风建设的核心,弘扬“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

弘扬优良学风。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学风,创设学生全面发展的好生态。要始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摆正立志成才与报效社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增长多种本领,朝着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努力学习。要始终发挥学生组织作用,通过学风建设主题活动、学习榜样人物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等具体活动,营造个人发展与家国情怀相结合的积极向上的学风氛围。要始终加强学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各项奖惩制度,以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学习活动、学习行为。

完善高校治理。培育优良校风与学风的根基在于高校治理的水平与成效。高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办学方向正确。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释放创新的发展动力、夯实协调的发展基石、突出绿色的发展精髓、厚植开放的发展保障、明确共享的发展追求,在新一轮高等教育竞争中步入快车道、抢占制高点、赢得新发展。要重点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形成促进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育人体系。

(作者张东刚,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刘伟,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原文刊发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年04期。)

(C) Copyright Chongqi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5005762号
重庆大学 版权所有2012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邮编400044 技术支持:重庆巨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