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的“双一流”评价体系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者:张蕾 发布日期:2019-04-23 08:54 阅读次数: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国家“双一流” 建设已经实施3年多,2018年8月,教育部等3部委出台《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就“双一流”建设加快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设举措。如何构建科学的“双一流”评价体系,评价“双一流”建设成效,发挥好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教育评价是指挥棒和风向标。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构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双一流”评价体系。

一是要把握核心使命。现代大学有5项基本职能,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职能;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功能拓展。可见,五大职能不是并列的,大学首先是培养人的机构,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是大学的第一职能、第一任务。英国学者纽曼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如果不培养人,大学就不如干脆办成研究机构。当前,美国所有大学都以教学为第一要务,所谓“第一”是指,聘任教师时,职责中只有教学任务,基本不存在什么科研编制;其次,既然教师受聘于教学,那么学校就只考核教学,且考核极为严格。

立德树人是中国大学的根本任务,评价“双一流”建设成效,首要考察立德树人是否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否做到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从国内国际经验看,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比评价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难得多。做好“双一流”建设评价,要把握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将评价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上,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就读体验、学业获得、成长成才。让评价真正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大学的初心、回归评价的常识。特别要结合本科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结果,考察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二是要突出服务需求。高校要以需求为导向,在服务重大需求中求生存,求贡献,求发展。“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方面通过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是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以智力支持和技术创新服务需求。“双一流”建设评价,要关注学校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育人机制,看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科学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社会适应度,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是注重内涵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论断突出强调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路径在于通过内涵式发展加以实现。内涵发展就是以质量提升的发展,就是更注重水平提高的发展。“双一流”建设评价,要考察广大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重点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立德树人的成效、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看论文、只看项目、只看奖励和只关注几个优秀典型或者代表人物。

四是实施分类评价。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校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国家层面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大多是研究型大学,但研究型大学也不代表都要向综合性、多学科性发展,国际经验显示,学科小而精的特色高校,一样可以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地方的高水平大学建设,除了建设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外,还包括创建一流的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校。要通过推动分类管理、实施分类评价,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学校,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逐步形成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百花竞放、协调发展,同类型学校之间有序竞争、争创一流的发展格局。

五是关注特色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学校的发展不能求大求全,关键是要有特色。这个特色,既包括学校的特色,也包括学科的特色;既包括人才培养的特色,也包括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特色。特色就是高质量,就是高水平,就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特色发展,不仅仅是看“人无我有”战略布局的唯一,更要看“人有我优”追求卓越的第一。我国原有的行业特色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都要立足特色、挖掘特色、办出特色。

六是参考国际表现。近几年,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进入世界大学和学科榜单的学校和学科越来越多,排名也越来越靠前。“双一流”建设评价,不能完全跟着国际排行榜跑,不唯排行榜,但也可以作为参考。国内高校在国际排行榜表现优异,印证了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不断提升和“双一流”建设的成效。另外,国际排行榜中的指标,如师生比、社会声誉调查、国际教师、国际学生、国际合作论文等,对于我国“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在评价中设置这些指标,将有利于国内高校扩大教育开放,同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高水平合作和交流,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追踪与评估研究”(18YJC880024)阶段性成果)

(作者:黄华伟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湘潭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